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

“家、校、社”协同育人 构建关爱教育网络

点击次数:2017-07-14 10:15:47【打印】【关闭】

江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有一百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近七十万为中小学生,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家庭、学校、社会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共同体,为努力

江西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有一百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近七十万为中小学生,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家庭、学校、社会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共同体,为努力建设家长尽责、学校尽力、社会支持的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网络,形成有效合力,提升育人成效,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也有利于获得社会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解支持,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我省“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有何特色亮点,取得的了哪些成绩?就此,我们专题采访了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记者:共同构建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网络,事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委厅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

  省教育厅基教处: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加强制度设计,完善工作机构,深化家校合作,强化家教指导,加强典型宣传,既引导树立良好校风,又引导弘扬健康家风、淳正社会民风,形成有效合力,推进协同育人。一是加强制度设计。《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加强家校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级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如《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实施意见》,落实家长主体责任,发挥教育部门重要作用,加快形成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完善协同关爱机制。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校级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实现高中、初中和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家长委员会全覆盖,村小家长委员会覆盖率也已达到80%以上。积极建立家校合作机构。在全国首创建立由校方、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村)三方共同组成的家校合作协调机构,目前共有1453个,有效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间的沟通协调。三是加强工作指导。在国内首创将家校合作内容纳入教师“省培计划”。6年来累计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骨干教师5000余人。受训教师发挥“种子”作用,让“家校合作”理念在当地生根发芽。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以“访家庭、正教风、立师德”为主题的“万师访万家”活动。截止2017年5月底,全省共有15.8万余名教师家访了284.3万户家庭,回收问卷219.8万份,征集家长意见220.7万条,家长满意度反馈达90分以上。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构建省市县校四级家长教育培训网络。依托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设立江西省家长函授学校省总校,在1l个设区市设立分校、各县设函授站、中小学幼儿园设教学点。各地教育部门依托学校,开办家长学校2996所,切实加强了家庭教育指导。省级编写《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帮助家长、监护人解决好常见的留守儿童问题,累计免费发放lO万余册,深受家长欢迎。开展了两届省级“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共评选出406名省级优秀家长,让优秀家长带头示范,广泛宣传家庭教育之道。开展了“书香家庭”评选,共评选出117个“江西省书香家庭”,有力带动了家庭阅读文化建设,许多家庭“麻将桌换成了书桌、酒架改成了书架”。五是加强典型推广。开展了首届“感动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评选,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社会各界倾情教育的仁心善举,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江西教育电视台专门开设《家风家校》栏目,围绕“立德树人”,弘扬“树良好家风,促家校共建”理念。省教科所牵头开展“制度化家校合作改革试点”,列入省教育体制改革首批重点任务试点项目,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在弋阳等地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记者:委厅从加强制度设计、组织建设、工作指导、家庭教育、典型推广等五个方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社会反响如何呢?

  省教育厅基教处:通过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基本建立起现代的家校合作制度,基本实现中小学校家长委员会全覆盖,基本建立起省、市、县、校四级家长学校网络,基本实现对所有中小学生家庭的家访,做到机制不断完善,组织不断健全,观念不断提升,协同效应不断增强。

  实践证明,通过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了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密切了校家联系,提高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构建了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营造了良好氛围,引导家长、社会树立科学的大教育观,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行动蔚然成风。“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显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记者: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全省各地有什么典型经验做法?

  省教育厅基教处:抚州市启动“校家同创”德育工程。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校家同创”实施以来,全市每年都有近1600所学校、42万学生、4万教师、90万家长参与其中,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在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上,开展“礼廉文化进校园”、“千名教师访万家”、“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家长-孩子书信交流”等活动,形成了东乡三中“校中建家”、金溪二中“党爸党妈”、南城实验中学“压岁言”等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德育工作模式。“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先后获得“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中宣部、教育部“全国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其经验在《中国德育》、《精神文明报》、《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广泛宣传。

  弋阳县创建“家校合作”模式。作为江西省家校合作试点县之一,从2013年开始,弋阳县率先开展制度化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提出“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新思路,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教育工作,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共育体系。一是创新家校交流沟通方式。全县各校针对本县实际,改革和创新家长会,大部分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农民工年关返乡和元宵之前组织召开家长会;有的学校“农闲时请家长进校开家长会,农忙时把家长会送进村里”,密切了家校联系。二是发挥家长志愿者积极作用。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知识,引导家长关心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三是组织校外互助小组。全县所有的乡村学校和部分的城区学校建立了1117个校外互助小组,由在家的家长志愿者进行管理,不仅解决了留守学生周末和假期的管理问题,而且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的情感,和谐了邻里关系。四是广泛开展家长培训。全县各学校积极组织不同层次的老师、家长、家委会等人员的培训工作,基本覆盖所有家长,帮助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和科学育儿能力。

  东乡三中创建“校中建家”模式。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扩大和延伸了学校的服务内容,充实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硬件建设方面,在学生公寓建有亲情电话室,亲情视频室、家庭书屋、家庭娱乐室、家务工作坊等;每个寝室都有单独卫生间,配有热水器、空调等;软件建设方面,通过引领兴趣教育,开展象棋、跳绳、踢毽子、呼拉圈、乒乓球比赛,内务整理、寝室创意大赛,“感恩父母”演讲比赛等活动,努力营造“家”的氛围,让学生享受 “家”的温馨。同时,积极为留守儿童寻找社会“代理父母”,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启动至今,已有二十多家爱心企业成功结对,他们不但承担了留守儿童在校的一切费用,而且节假日或周末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关爱。“校中建家”使得一个班级成了一个大“家”,一个寝室、餐席、学习小组成了一个个小“家”,留守儿童在“家”中一起学习、生活,感受到快乐。

  记者:我们欣喜地看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对于持续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委厅有什么新举措,下一步工作打算如何?

  省教育厅基教处:“家、校、社”协同育人,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家庭和谐,事关社会进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深入推进的工作。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在“行政推动、科研引领、实践创新”三个层面有效推进制度化家校合作的行动,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宏观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深入推动家、校、社协作育人。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确保真落实,见成效,特别是要做到“三个全面”:一是全面健全机构。加强督促指导,补齐短板,努力实现中小学、幼儿园中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校合作组织的全覆盖,让家校合作有平台、有载体。二是全面深化家校合作。召开全省家校合作工作现场会,深入开展“万师访万家”、“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加强理论研究,推广典型做法,让家长会、家访等家校沟通方式制度化、规范化,让沟通“桥梁”更为通畅。三是全面关注特殊群体。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在同一蓝天下享受阳光雨露。 

浏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