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网络互助周年考:探索盈利模式,培育资本耐心

点击次数:2017-08-12 09:27:11【打印】【关闭】

去年5月到7月,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17互助、众托帮等相继成立,并获得IDG资本、高榕资本、经纬创投、中科招商等机构的投资。它们被资本寄予厚望,希望用互联网的方式为保

去年5月到7月,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17互助、众托帮等相继成立,并获得IDG资本、高榕资本、经纬创投、中科招商等机构的投资。它们被资本寄予厚望,希望用互联网的方式为保险行业带来改变。一时间效仿者众多,到去年下半年,已有上百家网络互助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但随着监管层在去年底发布政策对行业的进一步规范,不少起步晚、规模小的互助平台,因业务发展或者资金问题,选择暂停业务、关闭平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那些起步早、经营初现规模的头部公司,也在不断试错转型,并在不同领域进行商业模式上的探索。对它们来说,盈利还不是一件目所能及的事,资本的培育仍需要耐心。

网络互助与大病众筹齐发

在去年五六月份项目刚启动时,水滴互助因获得来自腾讯、美团点评、IDG资本、高榕资本、真格基金等大公司和知名机构的5000万天使投资而赚足眼球。水滴互助创始人沈鹏曾是美团的第10号员工,他经历过“百团大战”,离职创业迅速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

“刚起步时团队也就二三十人,现在公司已经发展到近200人的规模。公司的发展速度和团队的进步速度,略微大于我的创业预期。虽然也经历了不少曲折,但好在都扛过来了。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发展节奏很快。”沈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他表示,在创业早期阶段,公司主要是站在互联网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对用户的认知不够透彻。但从去年年底开始,团队开始更理性地深挖用户需求,在用户端做了业务的优化组合,开始大力发展“水滴筹”业务。

“初期我们认为互助是主线,其它业务都是帮助互助业务的发展。但其实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需求。在身体健康时需要有保险、保障,在面临大病时需要筹钱治病。这两件事的重要性是对等的,并且也能够相互促进。所以水滴互助发展出了两条业务分支,一条是未雨绸缪的互助保障和商业保险,一条是大病救助的水滴筹。”他说。

据了解,水滴互助在今年正式启动水滴筹业务,上半年大概有4万用户通过平台,共筹集善款约10亿元。沈鹏表示,水滴筹的捐款用户有3000多万,水滴互助的稳定用户超过300万,收到的互助金额规模达7000多万,人均账户余额是20多块钱。

“从用户规模角度来说,水滴互助在业内应该属于前三。从用户余额角度来说,公司处于更领先水平。”他说。以前在互联网公司,经营数据每创新高就要发海报。现在反而淡定了,不求在短期内做了多少用户,但希望先把事情做扎实。

其实除了水滴互助,轻松筹也同样具有大病众筹业务,并且起步时间更早。沈鹏认为,相比于轻松筹,水滴筹的优势在于不向筹款者收取手续费。而且捐款者不需要绑定手机号,可以通过微信登录直接捐款。

水滴互助不依赖于水滴筹赚钱,更看重的是它向商业保险和互助业务的导流作用。沈鹏表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想让保险尤其是健康险覆盖所有人口是很难的,需要逐步教育用户的过程。社交筹款业务有助于推动保险业的发展,人们看到自己朋友圈有人生病需要钱时,能触发个人的危机意识。在合适的场景下再推荐一款保险给他,其中的转换率是很高的。

目前,水滴互助已经拿到保险经纪牌照,并推出了保险特卖平台“水滴保”,这在行业中尚属先行者。水滴保已联合众安保险、泰康在线等公司,致力于结合互联网思维推出更多能够迎合年轻人需求的商业保险产品。 

浏览相关内容: